一、操作系统分类
1. 批处理操作系统
1.1 基本工作方式
作业提交方式:用户将作业交给系统操作员,操作员累积到一定数量后批量输入计算机系统
执行过程:系统自动依次执行每个作业,执行完毕后将结果统一交给用户
关键特征:采用”累积-批量处理”机制,作业处理过程是连续的、自动转接的,无法中途暂停或干预
错误处理:若作业执行出错,必须整批重新提交处理,无法单独修正某个作业
1.2 特点、优点及缺点
核心特点:
成批处理:作业累积到一定数量后批量处理
无交互性:用户不能干预作业执行过程
适用场景:特别适合处理成熟的、调试完成的程序
主要优点:
高自动化:作业自动连续执行
高效资源利用:CPU和内存资源利用率高
大吞吐量:单位时间内可处理大量作业(吞吐量指每小时处理的作业数量)
显著缺点:
调试困难:不适合需要交互调试的程序
开发周期长:延长了软件开发时间
1.3 设计思想
作业准备阶段:操作员有选择地将多个作业合并为一批,安装在输入设备上
执行控制机制:启动监控程序后,系统自动控制整批作业的执行流程
作业流转过程:
将第一个作业调入内存并运行
完成后自动调入下一个作业
循环直至整批作业全部处理完毕
效率提升关键:作业运行和衔接完全由监控程序控制,大幅提高处理效率
1.4 作业控制说明书
控制载体:作业运行步骤由作业控制说明书传递给监控程序
技术实现:
使用作业控制语言(JCL)编写的程序段
通常存放在被处理作业的前面(头部)
错误处理局限:若说明书编写错误,作业无法中途停止,必须重新运行整批作业
1.5 一般指令和特权指令
模式划分目的:防止用户错误导致系统崩溃,对CPU运行状态进行分级控制
用户模式(目态):
执行一般指令
用户程序运行环境
特权模式(管态):
执行特权指令(如I/O指令、停机指令)
监控程序/操作系统专用
权限控制机制:
用户无法直接使用特权指令
需通过系统调用向操作系统请求特权功能
典型特权指令:输入/输出指令、停机指令等
1.6 SPOOLing技术
技术本质:低速I/O设备与主机交换数据的技术
核心思想:通过联机方式实现脱机效果(故称”假脱机”)
实现方式:
使用磁盘作为输入设备(输入井)和输出设备(输出井)
主机直接从磁盘选取作业执行,结果也暂存磁盘
通道作用:
负责作业从输入装置动态写入磁盘
将执行结果从磁盘输出到输出装置
与主机并行工作,通过中断机制通信
优势体现:
实现主机与I/O设备的并行操作
提高系统整体吞吐量
缓解低速I/O设备与高速CPU的速度不匹配问题
2. 分时系统
2.1 基本工作方式
弥补缺陷: 为解决批处理系统无法提供交互式服务的不足,用户可直接干预作业执行
终端架构: 一台主机连接多个终端(如终端1-5),每个终端由一组用户使用
请求处理: 采用时间片轮转方式处理多终端并发请求,时间片极短(用户感知不到切换)
交互显示: 处理结果通过终端交互式显示,用户感觉主机始终为自己服务
2.2 设计思想
核心机制: 将CPU时间划分为若干时间片(Time Slice1-4),按轮转方式为终端服务
用户感知: 因计算机处理速度远超人反应速度(时间片极短+快速轮转),用户产生”独占”错觉
技术实现: 时间片轮回速度超过用户敲击键盘速度,确保交互流畅性
2.3 特点
多路性:
宏观:多用户同时使用计算机
微观:通过时间片实现分时复用
交互性: 用户可基于系统响应结果连续提出请求(支持直接干预)
独占性: 时间片机制使每个用户感觉独占系统资源
及时性: 系统能快速响应用户请求(典型响应时间约0.01秒)
3. 实时操作系统
3.1 实时时钟管理
核心要求: 在严格时限内完成事件响应与处理
任务类型:
定时任务:严格周期执行(如闹钟重复提醒)
延时任务:允许延迟但需守时(如领导布置的限期任务)
系统分类:
硬实时:火箭/导弹控制(响应误差不可接受)
软实时:银行系统(允许秒级响应延迟)
3.2 过载防护
核心能力: 突发过载时快速识别关键任务(类似紧急工作优先级排序)
处理策略:
抛弃/延后次要任务(如放弃非核心系统功能)
保障关键任务执行(确保飞行控制等核心功能)
3.3 高可靠性
特殊要求:
硬实时系统需具备灾难容错能力(如核反应堆控制)
系统健壮性直接影响人身/环境安全
设计标准: 故障发生率需远低于常规系统(如航空控制系统)
4. 嵌入式操作系统
定义:运行在嵌入式芯片环境中,对整个芯片及所控制的各种部件装置等资源进行统一协调、调度、指挥和控制的系统软件。
特点:
运行环境:嵌入在芯片环境中工作
管理范围:协调控制芯片及所有连接部件
软件性质:属于系统级软件
优势:
高可靠性和实时性
资源占用少
智能化能源管理
易于设备连接
低成本解决方案
典型应用:
工业监控系统
智能家居(洗衣机、电冰箱等家电)
智能建筑管理系统
通信设备
导航系统
现实意义:虽然考试中考查不多,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,特别是智能家居领域。
5. 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
基本定义:单用户多任务的操作系统
典型代表: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
核心特点:
用户模式:同一时间只为单个用户服务
交互方式:采用图形界面人机交互
使用体验:
界面友好直观
操作简便易学
无需专业知识即可使用
入门难度:学习门槛低,即使没有计算机基础的用户也能通过系统提示完成基本操作
适用场景:个人日常使用的电脑设备
6. 网络操作系统
定义: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,在各种计算机操作系统之上按网络体系结构、协议标准设计开发的软件
组成要素:
网络管理
通信功能
安全机制
资源共享
各种网络应用
设计目标:
实现设备间相互通信
提供资源共享能力(如百度搜索内容的多用户共享)
计算机网络模式
集中式架构:
运算处理: 完全由主计算机承担
终端角色: 仅作为I/O设备使用(输入/输出设备)
组网方式: 通过连接两台或更多主机构成网络
特点: 所有计算资源集中在主计算机中处理
分布式架构:
运算能力: 每台计算机都具有独立处理能力
数据交换: 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传输
资源共享: 多台计算机共享资源和服务
典型示例: 现代互联网的运作模式
7. 分布式操作系统
定义:网络操作系统的更高级形式,通过将大量计算机联网连接,获得极高运算能力和广泛数据共享
核心特征:
统一性:呈现为单一操作系统形态
资源共享:实现计算资源与数据的深度共享
透明性:用户无需知晓网络规模与主机位置
自治性:各主机地位平等,无主从之分
技术优势:
成本效益:通过普通网络连接即可组建,布线成本低
可靠性:采用集群技术实现冗余容错,单机故障不影响整体运行
性能扩展:以较低成本获得高性能计算能力
8. 智能卡操作系统
别称:片内操作系统(COS)
硬件限制:功能受限于微处理器性能及内存容量(典型配置:ROM 96KB,EEPROM 64KB,CPU RAM 3KB)
应用特性:
专用性:针对特定应用场景设计(如公交卡仅适用于交通系统)
指令分类:数据管理类、通信控制类、安全控制类
核心功能:
资源管理
通信管理(通过I/O异步通信与读卡器交互)
安全管理(密码验证等)
应用管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