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操作系统原理
1. 考点分析
1)考试分值分布
题量及分值: 单项选择题2题,多项选择题1题,合计约4分
出题特点: 多项选择题可能结合第一章和第二章内容联合出题
2)常考知识点
操作系统概念
定义: 需要明确操作系统是什么,建立基本概念框架
特征: 分析操作系统区别于其他软件的特殊性质
功能: 详细讲解操作系统提供的核心服务功能
研究观点: 从不同角度理解操作系统的本质
发展历程: 了解操作系统演进的各个阶段
操作系统分类
学习方法: 需要横向和纵向对比各类操作系统的特点
对比维度: 包括但不限于响应时间、资源管理方式、适用场景等
操作系统结构
重点结构: 微内核结构(客户机/服务器模式)
学习意义: 在掌握概念和分类后,理解操作系统的内部组织形式
2. 操作系统的概念
1)计算机系统
计算机系统的概念
定义:一种可以按用户要求接收和存储信息,自动进行数据处理并输出结果的系统
核心功能:通过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协同工作实现数据处理自动化
资源构成:包括软件资源(程序和数据)和硬件资源(CPU、存储器等)
计算机系统的组成
软件系统:
应用软件:文字处理(Word)、图形图像处理(Photoshop)、科学计算、MIS等
支撑软件:数据库、网络、多媒体等基础设施
系统软件:操作系统、编译器
硬件系统:
中央处理器:CPU(运算器+控制器)
存储器:内存(RAM)、外存(磁盘、磁带)
I/O设备:输入设备(键盘、鼠标)、输出设备(显示器、打印机)
计算机硬件的五大组成部分
核心组件:
运算器:执行算术和逻辑运算(如计算3+5=8)
控制器:协调各部件工作(相当于”大脑”)
存储器:存储程序和数据(内存临时存储,外存永久存储)
交互设备:
输入设备:键盘、鼠标等数据输入装置
输出设备:显示器、打印机等结果输出装置
协作关系:CPU(运算器+控制器)通过控制命令协调各部件工作
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流程
典型流程(以3+5计算为例):
输入设备接收用户指令(键盘输入3+5)
数据存入存储器
运算器从存储器取数计算
结果返回存储器
输出设备显示结果(显示器输出8)
控制机制:控制器全程监控流程,确保正确执行指令序列
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角色
核心职能:
资源管理:协调硬件/软件资源使用(如打印机排队)
流程控制:防止资源冲突(避免多个程序同时使用打印机)
类比说明:类似公司总经理,负责资源调配和工作协调,不直接参与具体业务
2)操作系统的定义
本质:系统软件的模块集合
三大核心功能:
资源管理:有效组织硬件/软件资源
流程控制:合理调度工作任务
用户服务:提供友好的人机交互
关键术语:
有效:提高CPU利用率(避免空转),优化内存/外设使用效率
合理:公平调度(避免”死锁”和”饥饿”现象)
死锁示例:进程互相等待对方释放资源
饥饿示例:打印任务长期得不到执行
3)操作系统的特征
核心特征:操作系统具有并发性、共享性和随机性三大特征
领导作用:操作系统通过整合计算机系统资源、控制程序执行来发挥管理作用
并发性
基本概念:指计算机系统中同时存在多个(≥2)运行中的程序
与并行区别:
并行:多个程序独立执行(如两人从不同门进入房间)
并发:多个程序同时存在于系统(如两人已在房间内)
实现形式:
用户程序间并发执行
用户程序与系统程序并发执行
处理器环境差异:
单处理器:微观上程序交替执行(伪并发)
多处理器:真正物理并发(宏观微观都并发)
共享性
基本概念:系统资源被多个程序共同使用,需在操作系统控制下实现
重要共享资源:
中央处理器(CPU)
内存储器
外存储器
外部设备
共享形式:
互斥共享:
特点:资源可被多用户使用,但某时刻仅限一个用户
代表设备:打印机、磁带机、扫描仪
同时共享:
特点:同一时间可被多程序同时访问
代表设备:硬盘、可重入操作系统代码
随机性
核心定义:操作系统无法预知程序行为及硬件状态变化
未知因素:
硬件状态变化时机
进程状态转换
数据处理请求
管理特点:虽然作为系统”领导”,但无法实时掌握所有子系统的具体运行状态
4)研究操作系统的观点
五种核心观点:
软件观点:操作系统是大型系统软件,具有程序集合特性
资源管理观点:协调用户程序和作业,管理硬件资源分配
进程观点:分析系统并行工作,处理任务分割与关系
虚拟机观点:通过功能分层将裸机扩展为虚拟计算机
服务提供者观点:为用户提供系统调用等广义指令服务
软件观点详解
外在特性:
通过操作命令定义集和界面确定使用方式
界面设计完全决定用户与系统的交互方式
内在特性:
具有一般软件的结构特点
包含应用软件不具备的特殊结构
程序集合需满足”有效合理”的关键要求
资源管理观点详解
管理机制:
记录系统资源使用状态(空闲/占用)
响应资源请求并回收闲置资源
通过优先级和调度算法解决资源竞争
管理对象:
中央处理器(CPU)
内存与外存(程序和数据存储)
I/O设备及控制器(键盘、鼠标、打印机等)
进程观点详解
分析重点:
系统各部分并行工作情况
管理任务分割与相互关系
进程分类:
用户进程:执行用户程序
系统进程:执行操作系统功能
操作系统需协调两类进程运行
虚拟机观点详解
核心思想:
用户通过OS间接操作硬件(裸机)
功能分层实现:每层完成特定功能
逐层扩充最终形成虚拟计算机系统
关键优势:
屏蔽硬件复杂性
提供统一服务接口
增强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
服务提供者观点详解
服务内容:
提供系统调用(广义指令)
功能强大且易用的用户接口
简化用户操作流程
设计目标:
使用便利性
操作安全性
执行高效性
5)操作系统的功能
五大核心功能:
进程管理(处理器管理)
存储管理
文件管理
设备管理
用户接口
进程管理
四大核心功能:
进程控制:创建/撤销进程,管理状态转换
进程同步:处理进程间同步与互斥关系
进程通信:协作进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
进程调度:又称低级调度/处理器调度
调度体系:
进程调度(低级调度)
线程调度
作业调度
存储管理
三大管理任务:
多程序内存空间分配
内存程序数据隔离保护
内存扩充问题解决(虚拟存储技术)
核心功能实现:
内存分配与回收:动态资源管理
存储保护:防止程序越界访问
内存扩充:第五章重点(虚拟存储)
文件管理
主要任务:
支持文件存储、检索、修改操作
解决共享、保密、保护问题
提供用户友好文件使用环境
功能实现:
存储空间管理:外存分配与效率优化
目录管理:实现按名存取
安全性控制:权限管理与存取控制
设备管理
核心职责:
外部设备分配、启动与故障处理
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与系统速度
关键技术:
中断技术
缓冲技术
虚拟技术
通道技术
特殊功能:
中断处理机制
错误处理能力
用户接口
设计目标:
提供良好使用环境
优化用户工作流程
三种接口类型:
命令接口:
联机命令接口(交互式)
脱机命令接口(批处理)
程序接口:面向开发人员
图形界面接口:终端窗口常用
应用案例
6)操作系统的發展
主要发展阶段:
手工操作阶段
监控程序阶段
多道批处理系统
分时系统
现代操作系统(Android、Unix等)